出土地點


1994年澳門半島崗頂的小山坡在被清理塌方時,被發現塌陷的泥土中夾雜著大量的以青花為主的陶瓷碎片。1995年,位於澳門半島崗頂的天主教堂聖奧斯定堂進行維修時,在一口古井中也發現數量頗多的青花瓷器。2010年-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受澳門文化局委託對澳門的聖保祿教堂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克拉克類型的青花瓷器有十幾件,主要有盤、軍持、碗、盒、器蓋。
 

自古以來,關閘至沙梨頭一帶沿岸,不斷被河流自上而下帶來的泥沙衝擊成淺灘,船隻不能靠岸。但沙梨頭至媽閣一帶風平浪靜,沿岸水深,可停泊船隻,稱為內港。由於澳門常年有颱風和颶風的侵襲,多為東南風,內港一帶處於澳門半島西北面,有媽閣山、中炮台山以及兩山之間的高地勢阻隔,形成天然避風港,加上北灣水深,對當時較大的船隻停泊方便。另一船隻停泊處是澳門半島南面的南灣,水域淺,颱風時節容易受侵擾,只用作小船停泊。16世紀到21世紀,澳門陸地以填海的方式,面積由2.74平方公里擴大了3倍以上。當年裝載貨物和卸載貨物的地方以及傾倒殘破的瓷器垃圾的地方如今早已成為陸地,當年臨海的地方也不再臨海。
 

據推斷,在澳門的龍嵩街崗頂附近、聖奧斯定修道院舊址、草堆街、關前街、營地大街等多個地點出土的克拉克瓷片,很可能是葡萄牙人與中國內地進行貿易買賣時,運抵澳門後發現破損的瓷器,便就地遺棄而留下來的,正好是這批瓷片出土的地方。所以在澳門遺留大量的瓷器殘片。這一帶地區原來是澳門的近海地帶,經過多年的填海之後「北灣」的海岸線成為內陸。所以,澳門重新挖下水道或者挖開土地時,經常會發現瓷片夾雜在其中。證明瞭澳門是「大航海時代」中葡貿易歷程中中國陶瓷輸出地點的史實。
 

而聖保祿學院遺址發現的這些瓷器並不屬於貨船裝載和卸貨的港口區域,卻是位於聖保祿學院核心功能區。這些瓷片與大量粗制陶器和建築材料長期堆積,總體呈現出生活化的特點,似與商貨貿易關聯不大。
 


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辦公室

澳門氹仔徐日昇寅公馬路王寬誠樓(W座)
電話:(853)85902690  
傳真:(853)85902601  
電郵:fiad@cityu.ed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