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設計學院師生參與「2024年藏羌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營暨學術交流論壇」


2024年7月,澳門城市大學師生十余人參與了2024藏羌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營,並在學術交流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此次工作營暨學術交流活動由來自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利物浦大學、澳門城市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浙大城市學院、西華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師生團隊組成,由來自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數字遺產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四川省文物局、丹巴縣人民政府等相關單位共同支持[1],探討傳統村落的保護以促進地方的可持續發展,以多學科交叉共同交流合作的視角,促進鄉村振興工作和傳統村落保護,更好的利用和發展傳統村落中的文化遺產。

 

本次工作營以選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為開展現場調研地點,以藏羌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碉樓區域為具體研究調查範圍,探討藏羌傳統村落保護的方式和當地文化遺產資源的再生利用問題,以促進傳統村落再生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小組形式進行田野調查和報告[2]。工作營采用了多種數字化記錄形式,期間還體驗國家級非遺傳統石砌技藝的疊石方法,以及小組匯報的形式,以不同的視角展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築保護的必要性。

 

學生研學心得:

劉德

“2024藏羌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營”落幕後,我的心似乎依舊留在群山與雲霧環繞的中路鄉,耳邊仿佛還能聽到轉經筒的清脆鈴聲在林間與溪流迴響。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中路鄉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中,不僅助我撥開了川西藏羌地區嘉絨藏族的神秘面紗,深度體驗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傳統飲食和歷史建築等等,還為我提供了能與各大高校的師生交流和探討的平臺,共同探討川西傳統文化村落保護與延續、鄉村振興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等多方面的研究課題。

 

丹巴縣中路鄉,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綠水青山,還有便是那古老的碉樓和在山腰盤踞的藏寨。目前嘉絨藏區遺留下來得碉樓與傳統民居大多保存得特別完整,這得益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及在早期致力於保護工作的前輩們。這些碉樓在過去,不僅是抵禦入侵的哨塔,也是藏區居民的生活區域和倉庫。在千年前,沒有機械的幫助,當地居民依靠自己的雙手,將一塊塊石塊堆疊,用泥土和水填補,築起了數十米高的碉樓在山谷中林立如同衛兵一樣守護著這片淨土。而令人十分遺憾的是這種石砌的碉樓建造技藝,如今已無人再能複刻。

 

離開時,我不禁在山下回望那在雲霧中矗立的座座尖碑,仿佛在目送我的離開。這趟短暫旅程,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淨化了心靈,還相遇了許多良師益友。感謝主辦方和學校提供的平臺,使我留下了這段珍貴的記憶,也在未來的文化遺產保護與修繕研究給予了我源源不斷的動力。

 

付周婕

為期六天的藏羌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營於7月8日圓滿結束。此次研學時間雖然短暫,但其中的內容豐富,我們積極投入,交流探討問題。透過此次研學活動,我瞭解到了很多有關嘉絨藏族和中路鄉的風土民俗,學到了有關藏羌碉樓的建造和保護的知識。

 

此次研學活動涵蓋了傳統村落活態化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策略、建築遺產及遺址的保護利用等內容。調研初期許多學術造詣深厚的專家和老師對相關理論進行了講解,隨後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我們對中路鄉和梭坡鄉的碉樓進行了實地調研和,並體驗了碉樓砌築工藝。理論指導與實踐相結合,讓我們對碉樓保護有了切身體會,對今後的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此次研學活動不僅是專業知識的積累,更是心靈的昇華。在活動過程中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同學們進行了交流,瞭解到了很多獨到且專業的見解;在最後一天的小組作業中大家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較為完美的研究成果,我能很清晰的感受到自己鞏固了專業知識的同時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這次研學活動是一段難忘的歷程。雖然已經落幕,但學無止境,我會將這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體會到的感悟運用到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同時期待未來能夠參與到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中去,助力自我成長。

 

 

資料來源鏈接:

1.https://mp.weixin.qq.com/s/ppYbzLLOfduuHw0Kc6Bktw

2.https://mp.weixin.qq.com/s/_hgMCjZy_d6biQqw6H0oYg



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辦公室

澳門氹仔徐日昇寅公馬路王寬誠樓(W座)
電話:(853)85902690  
傳真:(853)85902601  
電郵:fiad@cityu.edu.mo